经络“堵”了的几个信号!按这些穴位或许能帮到你
发布时间:2025-06-30 浏览数:20

你是否常在深夜加班后感到肩颈如负千斤?晨起时手脚发麻却找不到原因?午后明明小憩过却依旧昏昏沉沉?这些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,这些看似无关的表现,可能都指向一个共同原由——“经络堵塞”。


中医将经络视为人体内无形的能量通道,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溪流,滋养着每一寸肌肤与脏腑。气血在其中奔流不息,维持生命的活力。一旦某处淤堵,就像河道被淤泥阻塞,上游泛滥成灾(胀痛),下游却干旱贫瘠(功能衰退)。


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道出了这条生命之径的双面性——通则生机盎然,滞则百病丛生



“经络不畅”的表现


01

持续局部疼痛

气血瘀滞的信号)


(1)特定区域反复出现的疼痛(如偏头痛、颈椎僵痛、腰椎酸胀),位置固定且持续。


(2)每逢阴雨天或情绪紧张时,疼痛感明显加重,仿佛身体成了气压计或心情的晴雨表。


(3)夜深人静时疼痛愈发明显,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,甚至半夜痛醒。


"痛则不通"揭示了中医对疼痛本质的解读。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遇阻时,局部组织因缺乏养分滋养及代谢产物积聚而发出疼痛信号。



02

麻木感与蚁行感

气血亏虚的预警)


(1)肢体远端(指尖、趾尖)出现持续麻痹感


(2)体表常有莫名的蚁走感,似有微小虫子在皮肤下轻轻爬动,时隐时现。


(3)对外界触碰反应迟钝,手脚末梢出现明显的知觉减退。


气弱则运行无力,血少则滋养不足,致使四肢如草木失灌而枯萎。常见于脑力透支、作息紊乱者的亚健康预警。



03

局部肿胀与结节

痰湿瘀毒的积聚)


(1)指压留痕的水肿特征:常见于下肢及颜面部位,按压后形成持续数秒的明显凹坑。


(2)皮下异常触感表现:可摸到质地偏硬的结节或条带状组织,多沿经络走向分布,触之常有压痛反应。


(3)皮肤继发性改变:患处常伴表皮干燥脱屑、局部肤色加深等障碍表现。


经气运行受阻则津液不归正化,水湿外溢为肿,浊毒内聚成核。



04

四肢发冷与局部寒凉


阳气虚衰的表现)


(1)四肢厥冷:即便盛夏时节仍感手足不温,需要厚衣袜保暖,提示机体阳气不足,温煦功能减退。


(2)局部畏寒:常见于下腹部、膝关节等部位持续发凉,遇寒加重,得温则缓。


(3)除畏寒肢冷外,多伴有大便溏稀、小便清长、精神萎靡等肾阳不足的典型表现。

"阳弱生寒":脾肾阳气亏虚时,经络温运之力衰减,犹如冬日缺乏日照的溪流,运行迟缓渐至凝滞。



“疏通经络”

(1)合谷穴

取穴:手背虎口位置,食指掌骨桡侧中点

操作:拇指指腹垂直下压,配合小幅旋转揉动,持续约1分钟。


(2)太冲穴

取穴:足背,第1、2跖骨结合部凹陷处


操作:用食指关节沿跖骨间隙向上推按,产生酸麻感为度。


(3)血海穴

取穴:屈膝时髌骨内上缘2寸

操作:手掌包覆膝盖,拇指打圈按揉,力度适中。



如果您想现场学习董氏奇穴针灸技术或者预约郑承濬博士看诊,可以直接私信公众号留下姓名电话或者微信,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学习,助理老师看到后会第一时间添加您。


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学习/看诊

报名热线:4008896819






作者声明: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感谢理解!以上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表任何医疗诊断,如有不适请线下看诊。